2025年6月23日,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。教育部党组书记、部长怀进鹏出席推进会并讲话。怀进鹏指出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,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,为我们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聚焦科教兴国战略,坚决扛起政治责任,坚持守正创新,探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中国模式。一是以体系重构实现系统布局,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,系统布局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等研究院,形成高校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全面支撑。二是以路径重塑实现效能跃升,构建“需求同频、资源互通、价值共生”的融合生态,加速实现教育与产业双向奔赴,突破传统“孤岛式”科研模式,转向“需求牵引、学科交叉、场景驱动”的融合创新范式。三是以要素重组实现链条贯通,搭建公共转化平台,组建技术经理人队伍,做好科技金融文章,强化政策供给。四是以评价重建实现生态优化,构建以创新贡献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,支持高校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改革,将参与科技成果转化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纳入学生学分体系。
怀进鹏强调,要以技术转移转化为纽带,加快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最大合力,实现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更好服务国家战略。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强化各地各部门协同联动,结合实际谋划重大改革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改革任务,集中力量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。要发挥区位优势和港澳独特作用,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在大湾区创新创业,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,探索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国际中心。

分析认为,怀进鹏强调将参与科技成果转化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纳入学生学分体系,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:
一、打破“学用脱节”,强化实践能力培养
(一)传统教育痛点:高校教育长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、科研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。学生往往掌握书本知识,但缺乏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。
(二)政策应对: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问题解决纳入学分,强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和实验室,直面产业一线挑战。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、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协作能力,还能培养其市场意识和商业敏感度。
二、推动高校服务国家创新战略,支撑“新质生产力”发展
(一)国家战略需求:当前中国正全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,发展“新质生产力”。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,拥有大量科研成果,但转化率不高。
(二)政策杠杆作用:通过学分机制:
1.激活科研资源:引导学生参与转化,将实验室成果推向市场,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。
2.培养创新人才:在真实转化过程中,学生能深度理解技术商业化路径,成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,支撑产业升级。
三、深化产教融合,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
(一)企业痛点:企业面临技术难题,但缺乏高效对接高校智力资源的渠道;高校科研方向有时偏离市场真实需求。
(二)学分制的作用:
1.搭建桥梁:学分要求倒逼高校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机制(如共建实验室、设立实践基地),使企业真实问题进入课堂和课题。
2.资源互通:企业提供实际问题、经费和实践场景;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,实现双赢。
四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,引导全面发展
1.破除“唯论文”倾向:传统评价体系侧重学术论文和考试成绩,忽视实践创新能力。
2.新增评价维度: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贡献纳入学分(等同于核心课程学分),传递明确信号:社会贡献、实践成果与学术成就同等重要。这激励学生投身产业实践,提升综合竞争力。
五、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
(一)就业市场需求:企业更青睐有实战经验、能快速上手的毕业生。参与真实项目可极大丰富学生简历,积累行业人脉。
(二)创业能力孵化:在转化过程中,学生能学习知识产权管理、商业模式设计等创业必备技能,为未来自主创新奠定基础。
六、响应国际教育趋势,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
(一)全球共识:发达国家如德国(双元制)、美国(合作教育Co-op)等,早已将产业实践深度融入高等教育。MIT、斯坦福等顶尖高校也强调“创客文化”和产学研结合。
(二)中国路径探索:此举是中国高等教育对标国际前沿、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人才的主动改革。
七、潜在挑战与配套需求
(一)评价标准制定:如何科学量化学生在转化/解决问题中的贡献?需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。
(二)高校教师激励:需调整教师评价体系,认可其在指导学生实践、校企合作中的付出。
(三)企业参与深度:企业需投入资源(如导师、真实课题),建立可持续合作模式。
(四)风险与保障: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权益保障、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需制度规范。
因此,怀进鹏部长强调“将参与科技成果转化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”纳入学生学分体系的这一主张,本质是推动高等教育从“知识传授”向“能力塑造”和“价值创造”转型。它试图解决三大核心问题:人才能力短板(实践弱、创新少);创新链条断点(科研产业“两张皮”);评价导向偏差(重论文轻贡献)。通过学分管理这一指挥棒,中国高等教育正积极回应时代需求——培养能驱动科技创新、支撑产业升级、敢于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未来建设者。 这不仅是教育体系的自我革新,更是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石的战略举措。
内容来源: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推进联盟